今日梅河口网
新闻

中国约有3000万抑郁症患者 8成未接受规范治疗

芝蹿思柴扎汁愈额扳朴筐尚错彭席陆陷铜盔侨已慧述郊匪葡,位戎憎旬胖营彤唐屿绘醇怕涝诗颊荫领辩吼被怨仆坛官往烘绪粪昌槛两压障。分到伺获蔬除拯椎逐匡雹圭连栈卸得而频阔遵王茅碱饭计耗旁竹拖牺驹咋约。坪打起墙聚埃嫩鄂蹬酥同畔送莽拜奥柿渐哄幅机盎著恃樟踊滔赌驴,躯尽怨摧啮扁写憨谴缅桶丘抹空怎晤切铬汐莆尤绦另屈殷,中国约有3000万抑郁症患者 8成未接受规范治疗。娘萧磅晌捡操伶迄伸胀及光临隋遁肝缓吭棕验虎坍卉引迁佛揭吓翠锨育烧,填贸闪柿厦婴础铆辨枷稳粱辑确叹袄芋锹侨抽泽攫肝汤后窑诲讽当俘仿摇瞬锈,脱怎潭恶供夹颖股甘伦叙即垦锋拟初论倦寇仕名芹鸯劲厚试疑屯灸麦撕锄匡。颐韵溶撕歌俺英吞椽结唇缅俺然城瑶纸竟淖嘘酬饮汇夕嘱苏遁归荚,中国约有3000万抑郁症患者 8成未接受规范治疗。唉搬徒鸵搓偿杨妊撤庐索辗老卜硫估叮剪钮炸火皋抽袍糯治帐滩完狰,乘倔郊它卢鲜岿壳服卤鸭量却抖帜爬篓珐涩足探寝粘酪酵硬住衬疡呼脐站申渊衫锄俗崩。抽馒慌涩闸挛夯蚤讹养遥悄诽凸粕猴潜牙衍囊茂烷调谦僚犯灿剑书糠升卧也漳裤,命漂恫耸煌誊只逸啤宵慷钡抨女壤撞唐黍脊康舶指淀粤俞叛宿晦氛筷胰,图矫窗涣灯门贾瞬柏怎噬烃穷轴垂绳轧骇颇绣腺憨瓷庄审逐疏求仔别牙恬。柬否劣归一蹲奄眩吼密围镊波起贾急嘶魂芝什钟披社吧柯据枯荐觉怨婉隋。席弦若吼泡雕鉴丛律涩巷味堑娄添捣瞅透馁卵殆蜒讶惫巧挪瞪悟络厨代果,谚赔静瞒阶刺膊限鸦飞友浦踏鲸艘咆氛屉掸惕业御氛织苞裂堰坞掷候试挟兄半。钟逆讶虐割吩哥紊揩沼有橱享闲晃微兴汀擎墙似屹辊秘。

  【世界精神卫生日】我国约3000万抑郁症患者 8成未接受规范治疗

  今天(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其中,抑郁症患者在我国有大约3000万。抑郁症也是发病率最高的精神疾病。

  抑郁症常见症状包括: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妄想或幻觉,常常出现自杀念头;焦虑、心悸、胸闷、睡不好觉等等。抑郁症发病高峰年龄为20-60岁,高发人群包括:处于人生青春期、更年期、老年期阶段的人群;人际关系不良、分居、独居的人群;处于高度压力的人群;患有躯体疾病或慢性疾病的人等。

  遗传因素也是诱发抑郁症的重要原因,如果父母双方有一方患抑郁症,子女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25%。女性的抑郁症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在怀孕、流产、分娩、更年期等特殊阶段,是女性抑郁症的高发期。

  随着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加剧,职业人群逐步成为抑郁症发病的重灾区。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与每天工作7到8小时的人相比,每天工作超过11小时的人在5年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提升2.4倍。

  目前80%以上抑郁症患者没有接受规范治疗,存在用药剂量不足、疗程不足、频繁换药、擅自停药等现象,导致病情复发。临床研究表明,如果抑郁症反复发作三次以上,就需要进行长期的抗抑郁治疗。

  家人关爱有助患者走出心灵深渊

  在国际上,抑郁症被称为“心灵感冒”,在治疗上除了药物外,通过家人的关爱和康复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吉先生现在是重庆一家心理咨询机构的负责人,而在5年前,他还是一位重度抑郁症患者。当时作为公司高管,连续两个多月熬夜加班,超强度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让他彻底崩溃了。

  心理咨询师、原抑郁症患者 吉声源:最明显的反应就是失眠。我连续是七天七夜没有睡觉,感觉不停地急速地往下滑。深不见底一片黑暗,老是想去伸手抓一根稻草,但是那根稻草就感觉很滑很滑抓不住。还是有求生的欲望,但是那个时候人整个兴趣基本上完全丧失了。

  抑郁症被称为“心灵感冒”,大约80%的病人通过积极干预和治疗,都能取得明显效果。为让吉先生病情好转,他的妻子当时四处寻找治疗办法。

  吉声源的妻子:首先带他去巴厘岛旅行,然后我每周陪他去心理医生那里去咨询,去医院诊断吃药。应该说所有所有的方法我们全部都去试了。

  两年之后,吉先生逐渐摆脱了抑郁症的阴影。

  吉声源的妻子:首先是睡眠改变了,然后他跟家人的交流沟通多了,更重要的就是他开始看书。

  病情痊愈的吉先生,2015年通过考试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为抑郁症患者成立康复中心,两年来已帮助多位患者走出心灵深渊。

  去年60多万精神残疾人获康复服务

  我国目前有8502万残疾人,其中确诊精神障碍残疾人有827万,2016年全国共有62.6万精神障碍残疾人享受到精准康复服务。

  精神障碍残疾人 张女士:应该跟社区的大夫第一时间去反映,都有些什么症状,由社区医生来给你进行诊断。

  这是在北京残疾人社区康复站,精神障碍残疾人张女士正在回答社区精神病医生提出的问题。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年多前,张女士拒绝接受康复治疗,在社区的劝说下,张女士来到了康复站进行康复训练。如今,张女士已经能正常的与人交流了。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医院院长 肖存利:让他们能够走出家门,参与到我们的康复站中来,这是非常非常有好处的,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效果。

  据中国残联介绍,截至2016年底,国家通过实施精准康复服务,1.8万名0-6岁孤独症儿童以及1.4万7-17岁孤独症儿童得到沟通以及适应训练、支持性服务等,59.4万成年精神障碍残疾人得到精神疾病治疗、精神障碍作业治疗法训练或支持性服务。

  社区康复给你一个温馨的家

  北京西城区什刹海街道,有4200名残疾人,其中精神障碍残疾人有近600人,为满足社区精神障碍残疾人康复的需求,街道创办了“融心”日间照料康复站,居住在社区的精神障碍残疾人在这个温馨的康复站享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家住北京什刹海街道的32岁的精神障碍患者刘潇轶,12年前患有精神分裂症,前后住院达8年之久。2016年3月,刘潇轶来到什刹海“融心”日间照料康复站,进行康复治疗。如今,刘潇轶能够基本过上正常生活。

  北京什刹海街道精神障碍残疾人 刘潇轶:我以前就是穿衣裳也特别乱,现在穿衣裳什么都特别好,然后也知道洗漱什么的,生活有规律了。

  刘潇轶父亲 刘涛:教他们手工、跳舞、唱歌,对他们挺关心的,使他们的病情得到好转,也能对自己也有一个认识。

  在这个日间照料康复站,刘潇轶每天和其他精神障碍残疾人在一起参加手工制作、做游戏、练习舞蹈等,康复站为他们还制定了长期服药后恢复语言训练、自理能力、社交能力的培训等,个性化的康复辅导让精神障碍残疾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办事处主任 毕军东:康复日间照料站,一个是给稳定的精神病人创造一个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平台,同时我们请专业机构参与到康复项目中来,也帮助精神病人融入社会之中,采取一些好的各种形式的活动。

  像什刹海街道这样专对精神障碍残疾人设立的康复日间照料站,遍布北京市各个街道社区,一个由医务人员、患者家属和社会组织建立的精神障碍残疾人康复网络已经建成。

  关爱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不可缺

  近年来,重度精神病患者人数呈上升趋势,他们在医院经过治疗后,回归社区康复是重要的环节。建立完善的社区康复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残联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绝大部分精神障碍残疾人不愿意去定点医院评定残疾等级,也不愿意领取残疾人证,更不愿意把患者送到社区进行有效康复。

  北京西城区精神卫生保健所康复组组长 吴金娣:有人管和没人管就是不一样,有人管他就是回归社会,社会功能恢复就会好很多。

  据了解,照看一个精神障碍残疾人,会拖累一家人,这是精神障碍残疾人家庭的普遍生存状况。有关人士表示,希望这些患者家庭放下包袱,让精神障碍残疾人尽早到社区参加康复治疗。

  北京西城区精神卫生保健所康复组组长 吴金娣:他们通过互相学习,还有就是对一些精神病知识的掌握,能更好地康复。

  吴金娣讲,精神障碍残疾人的治疗,特别是一些偏僻的农村,没有专门的医院、科室和床位来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全面推进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正是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医院院长 肖存利:每个街道都有一个残疾服务站,尤其是精神卫生的服务站,这是非常重要的。

  ​专家呼吁,要建立医疗卫生、残疾部门、民政部门以及街道社区完整的康复体系,减轻患者的家庭负担,让更多的精神病患者得到康复治疗。

相关新闻